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
党政办公室
 首页 | 部门概况 | 会议纪要 | 服务指南 | 保密工作 | 档案工作 | 脱贫攻坚专网 | 校园普法 | 信息公开 | 学院首页 
相关文章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站内检索  
 
当前位置: 首页>>送阅>>正文
 
送阅第25期 小事见修养
2012-11-14 15:58  

做人是一门学问,也是一门艺术。讲文明礼仪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,点滴小事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修养。

一、小事的反映形式

这里,我们不吝笔墨,将副院长林宏同志前段时间在《强素质、识礼仪、树形象——浅谈校园文明》一文中列举的10余种校园不文明现象再次列出:

1.未经允许进入他人房间,进出急开门、重关门。

2.出入电梯,不等出急着进;电梯内吃零食,吸烟,扔杂物。

3.雨雪天,在楼宇台阶剐蹭鞋底泥土,将泥土带入室内。

4.通知、告示、海报等随处乱贴,不及时清理;横幅、条幅、悬挂物等只挂不收。

5.车辆速度过快,随处、随意停放;从车内向外抛物。

6.在草坪、绿地、花坛、下水道、广场、道路等处随手乱放、乱扔纸屑、烟头、塑料袋、饮料瓶等杂物;不走近垃圾桶放置垃圾,隔空抛扔。

7.楼道内乱扔烟头,乱弹烟灰;楼梯间、窗台上扔纸屑、塑料瓶、饭盒等;室内隔窗向外倒污水,扔杂物。

8.在洗漱盆内倒茶叶,扔烟蒂,弹烟灰;洗漱后的污水不放,不清洗;卫生间便池不冲,或冲水后不关闭阀门即离开,造成长流水。

9.开会时,手机不调至静音或关闭状态,甚至玩手机。

10.上班期间穿拖鞋,着背心短裤;在楼道或室内高声喧哗;不分时间、场合说粗言脏语。

11.物品、垃圾楼道内、大厅处随意堆放。

其实,以上列举远远不够,诸如随地吐痰、吐口香糖,办公桌面物件摆放杂乱,不注意就餐形象等现象不也随处可见吗?

二、小事和大事的关系

世界上的小事大事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比较而言的。所谓“生活小事”,其实也包含有“大事”的因素或萌芽。譬如,在公共场所任意打闹喧哗,与人交谈频带脏字,待人接物表现粗俗等,这些看似“小节”的言行虽不能说明一个人在“大节”上有什么问题,却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思想修养方面的缺陷。

 “天下大事,必起于细;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。”这个道理,同样适用于道德修养。社会实践也告诉我们,“小者大之源”,任何一个细小的高尚行为,都是自身道德大厦的一块基石,小联系着大,“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”。一件看似很平常、很不起眼的小事,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。

当然,重视生活小事与思想修养的联系,并不是要人们把任何生活小事都无限上纲,更不是主张干什么事都缩手缩脚和谨小慎微,关键是要把握好“度”。凡事都要有“度”,超过这个“度”,正确就会转化为谬误。对于生活小事,要懂得“过犹不及”的道理,严格把握是非界限。总之,心里要有分寸感和是非感,并能时时省察和检讨自己,久而久之,必能提高自己正确对待生活小事的能力和思想修养水平。

三、小事长期存在的后果与副作用

“生活小事”,通俗来讲,主要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毛病、小心眼、小动作等。正因为其小,往往容易在思想上被忽视,在行为上不注意,所以就有了“小节无伤大雅”、“区区小事,何足挂齿”、“小事一桩,不值一提”等说法。不少人常常把生活小事看轻了,认为兴趣爱好是个人的事,无关大局,因此会随意做一些有损道德规范的“小事”。这些小事,大多还够不上违反法律法规,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,有些人甚至还乐此不疲。

古人云: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生活作风、生活情趣看似小事,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人格和品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,一点也马虎不得。做得好,师生相互学习,相互影响,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;做得不够或不好,就产生消极影响,对个人形象乃至学院形象造成损害。更严重的是,我们如何以身作则,为人师表去教育学生呢?

四、感悟

(一)教师应为人师表。

大家知道,教师的文明举止,会对学生产生言传身教、潜移默化的作用。讲文明、讲道德,是社会和学校对每个师生的共同要求。因此,教师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,是为人师表的需要,更是讲道德、讲文明的需要。

校园无小事,事事有教育。我们常用“一屋不扫岂能扫天下”的道理教育学生。其实,我们每一位教师,每一个人,也应用这个道理教育自己。参加“扫一屋”的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扫下去,未参加“扫一屋”的教师,应以提高自身文明素养的认识,积极参加“扫一屋”。

(二)校园文化环境育人。

校园文化环境在德育中具有潜在性、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,表现在校风与课外文化活动等方面。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,营造校园德育氛围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,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校风包含学校管理、师生精神状态、行为作风、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等。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结果,也是德育的手段。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,时刻受着学校纪律制度的约束,而教师的言行同样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和环境制约的作用。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,但却是稳定渐进的,要相信,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。

(三)文明习惯完善个人修养。

中国素有“礼仪之邦”的美称,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孔子说:“人无礼则不立,事无礼则不成,国无礼则不宁”,我们现在要创建和谐社会,不遵循文明礼仪规范是不行的。在人际交往中,文明习惯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、风度和魅力,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、个人学识、修养和价值。提升个人文明素质,从小处讲,可以表现自己的良好形象,搞好与他人、社会的关系;从大处讲,能反映一个社会、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。

因此,让我们从日常行为做起,从小事做起,加强自律,学会自我约束,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,不断提高个人修养,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。

上一条:学院领导深入包联村看望老党员和贫困户渭南职业技术学院
下一条:送阅第二十四期 张雄强副厅长在视察我院国培计划项目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
关闭窗口

关于我们 | 反馈留言 | 帮助信息

党政办公网 版权所有  电话:0913-2081532   技术支持:网络与信息中心